咨询电话
0631-5231523
徽风皖韵
: 威海市安徽商会 > 徽风皖韵
返回上一页
和县民俗
2017-12-29 16:01:25

衣食住行

服装 过去农民穿家织土布,集镇居民穿“洋布”。夏天,农村男子用单纱大围巾围腰作衣用;春秋季节,穿大袖子长衫和大裤腰长裤,腰系布裤带;冬季,富人穿皮袄、长袍,贫民穿棉袄、套裤。

首饰 旧时,妇女梳“巴巴头”,套上网,插上包头针、银耳挖子、簪子等,并用红头绳扎头发,以示艳丽和吉利。守孝妇女用白头绳扎头发,以寄托哀思。姑娘(未婚)头梳“便当鬏”,(形似草葛纠),并插一根珠子针。农村妇女戴银耳丝(耳环)、银戒指,集镇上较富裕的妇女戴金耳丝(耳环),套金戒指和玉镯;不论城乡,妇女耳朵均戴耳坠子。独生子女,除戴银手镯和脚镯外,并在鼻子上戴个银鼻圈。

鞋帽 过去,农民冬雨雪天穿木屐板、水钉鞋。平时穷人穿草窝子,大多数人穿圆口布单鞋和四片瓦棉鞋。夏季穿草鞋,青年人爱穿绣上花方图案的布草鞋,晚上穿绣花布拖鞋。集镇居民雨天穿元宝口胶鞋,夏天穿皮拖鞋,幼儿穿绣花布鞋。农村男性老年人在冬季喜戴黑纱“马虎”帽,俗称“狗套头”帽。春、秋季中青年喜戴瓦灰色、酱色毡帽,俗称“礼帽”。夏天一般戴粗制草帽,俗称“十八转”,富裕人喜戴精制的细草黄帽,俗称“草礼帽”。女性老年人冬季爱戴两片瓦式的“帽勒子”,或“丝包头”,春秋季扎包头手巾,俗称“青手巾”,夏天扎彩色毛巾。童帽有:老虎帽、兔头帽、披风帽。帽顶绣花,帽沿镶嵌银菩萨或“长命富贵”等图案。

饮食 居民以食大米为主,兼食杂粮。午收时,调剂以面食。集镇居民每天3餐,皆食大米。农村早、晚吃粥,中午吃米饭。冬闲时期,一日两餐(连中代早及晚餐),农忙季节,一日4餐(午后增食1餐叫“吃茶”)。早晚吃腌小菜,中午一般吃蔬菜,经济富裕户,中午蒸点咸肉或咸鱼。集镇居民早上吃烫饭或炒饭(部分老年人以茶点、干子、油条等代替早餐),中午吃干饭,晚上吃炒饭。每逢节日,城乡家家都有鱼、肉、鸡等。凡遇婚丧喜庆,宴请宾客,旧时席上分四大四、六大六、八大八,即4碗4碟、6碗6碟、8碗8碟。大宴一般都办10大碗。烟酒档次根据主人经济条件而定,酒量不限,劝客多饮。

回族很注意饮食的选择,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酒4种。常吃的有牛、羊、兔、鸡、鹅、鸭、鸽和鱼虾等。

居住 圩区易涝,旧时农村一般用土墙、毛竹搭架,稻草盖顶,建成简易草屋。山区群众就地取材,石块垒墙,杂树搭架,荒草铺盖成简易草屋。丘陵地区和城郊以土墙、麦秸盖成草屋。群众居住集中,少者为庄,多者为村。村庄往往以姓为名,也有以地形、人物为名。建房时,忌讳大门对烟囱,否则,即在大门上方悬挂一面小圆镜,表示将晦气返照回去。建房前请相宅人(俗称“看地先生”)勘测门向、“风水”等,择吉日动土,上梁放爆竹。

出行 旧时公路少,交通不发达,群众外出,一般都是步行,靠肩挑或独轮车运输。水路乘坐民船、轮船。乡绅和财主出门时坐轿、骑驴、坐黄包车。

节 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俗称“过年”。年初一,家家起早秉烛焚香,先敬祖宗,后放爆竹“开财门”。以糖食、糕点、五香蛋、面条为早餐,以示长寿吉利。妇女不下厨,不扫地,不倒水,不动针剪。北乡男女青年三五成群给长辈拜年;南乡晚辈带糖包向家族亲房长辈拜年。出门遇见熟人,互相拱手拜年,祝“恭喜发财”。中餐,家家吃除夕多做而剩余的饭菜,以示丰年有余。年初二、初三,早晚均放爆竹,小辈出门到亲戚家拜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早餐吃元宵,俗称“过小年”。晚餐放爆竹,吃年饭。过去农村还举行抬菩萨打桩、求神,判断年成。


清明节 每逢清明节,家家上祖坟、堆坟帽、插柳条、飘白纸、烧纸钱以祭祖先。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叫端午节。当天,家家屋里挂钟馗符像,门庭上贴五毒小符(蛇、蜈蚣、蜘蛛、壁虎、蟾),插上菖蒲、艾。早上吃粽子、绿豆糕,中餐杀鸡、买肉,和城地区习惯吃四红(黄鳝、苋菜、虾子、咸鸭蛋)、四绿(黄瓜、青大椒、蒲芹、四季豆)。喝雄黄酒,闭门“躲午”。和城习惯划龙船。

六月六 农村喜爱在六月六划龙船,尤其是南乡靠长江边的圩区盛行此风。农事稍闲,丰收在望,村与村之间进行划龙船比赛,从五月十三日开始,六月初六为正式比赛日。同时,家家晒棉衣,俗话“晒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杀鸭子吃,晚上门口供上月饼、菱角,放鞭炮,“上月”。随后吃饼赏月,全家人团聚,谈家常。

冬至冬至这一天家家上祖坟、烧纸钱,培土垒坟,叫“挑坟”。凡是厝起来的棺材,可以将灵柩埋葬入土。需要迁坟地的也在这一天。贫穷人家死人未“做七”,利用冬至去“烧灵”(烧纸扎的房屋)。

送灶 农历腊月二十四晚上,家家放鞭炮,烧纸马,送灶公老爷上天,俗叫送灶。是日,开始掸尘,写门对,准备过年。

除夕 农历十二月底最后一天叫除夕,午饭后贴对联,晚上提前吃年饭,秉烛焚香,放鞭炮,辞旧岁,全家团聚吃年饭。“辞年鱼”不动筷,示意“年年有余”。晚上家长给子女压岁钱,用草纸给小孩揩嘴,以示童言无忌,并烧香放鞭炮接灶神。老年人整夜“守岁”到天亮。

回族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十月初一为开斋节,就是穆斯林们封了1个月斋后,为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节庆日。当日要先沐浴,穿上最洁美的衣服,去清真寺“会礼”,然后互相祝贺节日快乐幸福。许多回民还包钱给清真寺,由阿訇分给贫穷孤寡老人。一般家庭都备有佳肴、宴请宾朋、互相赠送。

宰牲节 又称古尔帮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教历十二月十日,穆斯林到清真寺“会礼”,并宰羊聚餐,以示纪念。

圣纪节为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即教历三月十二日,主要是举行各种形式的聚会,讲解穆圣的历史及其功绩,宣扬穆圣的高尚品格等,同时为穆圣诵读《古兰经》。

婚丧喜庆

婚俗 婚姻习俗,过去一直沿袭历代传流的“礼俗”——媒妁,传庚贴,把断礼(送日子),娶新娘,回门(接女婿)。

男女未成年时,父母包办订婚,讲究门当户对。提亲前,男方先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求得“年庚”,便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如属相八字不“犯克”,就下聘礼。庚贴就是进行婚姻配庚。配庚那天,女方父亲到男家,男方操办酒席款待媒人和亲家。男方主要亲戚送礼(一般是1挂大爆竹1条糕)陪家。配庚方式:在庚贴右框内书男方姓名、年庚;左框内书女方姓名、年庚(均要配成双字);在庚贴上下左右四方书写“天作之合”,外用红封笺,上书“全福”。然后配以万年青、侧柏枝插入红封笺内,供奉堂前,秉烛焚香。从此宣告这门婚事生效。


到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出完婚。这时,女方常把门份礼,列成单子送到男方。男方须按门份赠送4样礼物(肉、酒、糕、糖),俗称“四色礼”。征得女方满意后,择定良辰吉日,呈上礼贴通知女方,名为“送日子”(南乡称“把断礼”,北乡称“择日子”)。此后男方就不再为婚姻花费礼钱。姑娘出嫁前,亲戚都要送衣料作嫁妆,俗称“送嫁”。父母也要为女儿陪嫁(南乡称“铺嫁妆”,北乡称“陪嫁”)。姑娘要绞脸(称“开脸”)。娶亲前一天晚上,男方要“贺号”(和城、北乡称“号栋”、南乡称“号绷”),书写号名,披红插花,将镜框挂入堂前墙壁上,然后张灯结彩,陈列喜帐,张挂对联,布置新房。结婚当天,男方根据路远近,决定发轿时间。南乡要求当天上午花轿回到家,北乡则在天黑花轿回到家。新娘上轿时披红头盖(称“遮面布”),南乡由父亲或同辈男性背上轿,北乡由胞兄弟背上轿,并派亲人(南乡是新娘的兄弟,北乡是新娘的妹妹),跟随护送。花轿一到,即举行拜堂(南乡上午拜堂,和城、北乡晚上拜堂)。先拜天地,后拜长辈,受拜的亲戚要送礼钱。拜堂后,新人进入洞房,由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南乡是新郎用双手去揭,表示双手欢迎;北乡是新郎用称杆子挑,表示称心满意)。两人相揖相拜,这叫“见面礼”,然后喝“传杯茶”,吃“团圆饭”。

新婚第三天,新娘新郎去女方家拜望双亲,“称回门”,南乡叫“接女婿”,北乡叫“回娘家”。回门路近,新娘要在当天赶回婆家;路远,在娘家宿双夜才能回家,婆家要在新房床上放两条扁担以示新房不空床。并讲究新房一个月内不能空房。

回族回民订婚叫“做约会”,结婚时请阿訇陪同女方父亲到男方“交还”,阿訇证婚、散发糖果枣子给观礼亲邻。回民男女结婚,一般是当天“回门”,仪式简单。

诞生 临产前,娘家送“催生茶”或“催生饭”。产后,丈夫到岳父家报喜,婴儿落地7天后“做朝”,娘家送鸡、蛋、肉、皮子和小儿衣裤、包被等,亲友亦送礼品祝贺(南乡称“送月子”,北乡称“送祝米”),婆家设宴招待,回送红蛋(男单女双)。婴儿满月后剃胎头,产妇回娘家吃满月饭。婴儿周岁,外婆家送些文具和其他实物给小孩用手抓,叫“抓周”,以抓到的东西预示小孩长大的志向。

寿辰 小孩每年过生日,吃煮鸡蛋、面条,满10周岁,富裕户给孩子“做10岁”。老年人过60岁、70岁生日时,就叫“做寿”,宴请亲朋好友时,特制寿碗以赠来客。旧社会地方豪绅,常以做寿为名广散寿贴,趁机索取财礼,群众称为“敲竹杠”。

丧葬旧社会丧葬一直是木棺土葬,且仪程繁琐:死者临终,子孙下跪送终,家属替死者穿老衣。尸体入殓后,于堂屋设灵堂,亲友前来吊孝,孝子披麻戴孝跪在灵堂边还礼;出丧时放鞭炮,孝子扶柩,亲友送葬,沿途撒“路线”(纸钱)。灵柩过桥,孝子跪桥头迎接,到达坟地,安葬入土(产妇死后,先把棺材厝起来,次年冬至落土安葬)。孝子、孝媳回家不走原路,不回头看坟地,边走边撒大麦。门口烧火,孝子及送葬人跨火进家,方可卸孝。葬后3天“复山”,孝子上坟烧阴火(用稻草扎成1根长棒,草棒上按死者年龄,1岁扎1道箍)。家中设灵位“守七”(南乡“六七”,42天;北乡“七七”,49天),灵位上供死者亡牌,孝子在亡牌前早烧香,晚换水。“尽七”那天,“扎灵”送到坟地去烧,出嫁的女儿送“七饭”,将10大碗荤菜(不烧熟)做成动物状,插上纸花,先作祭品,后为“散七”宴席之菜。

回族穆斯林丧葬特点有三:一土葬,和县一般采用坑葬,先挖一土坑,周围砌上砖块,上面加木盖或石板,底部必须是土;二速葬,丧期一般不超过3天;三薄葬,不论贫富、官民,都用“开凡”(包死者的白布)包尸,埋在同一块墓地,不用任何贵重物品作陪葬,出殡时,穆斯林一般都要送葬,并自动轮流抬亡人到坟地。

上梁 盖新屋,为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上梁前,亲友都来祝贺,赠送礼品。上梁之日,大梁上张贴“吉星高照”的横批,两旁中柱贴对联:“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薇星。”上梁时辰一到,木匠将大梁架好后,随即放爆竹,木匠撒“欢团”和万字糕,任人抢取。和县北乡在上梁时,还在新房子内摆大桌子,用蒸好的糯米饭连同甑子放在大桌上,进行薰梁。当晚,宴请工匠和亲友吃“上梁酒”,宴请后散喜糕。

道德风尚

尊老 过去县境城乡家庭普遍设立香火台,有钱户供“天地君亲师”牌位。凡长辈或同辈年老者,应受下辈或同辈年轻者尊敬,称呼他们时,均戴“老”或“大”字,如老爹、老奶、大哥、大姐等。

扶困济贫 过去集镇一些有钱人家,逢年过节,施舍钱米,以赈贫民;遇到天灾之后,施舍粥饭,赈济饥民。

上一条:徽州方言介绍

下一条:庐州民俗——人生“五福”,长寿为先

咨询电话
0631-5231523

Copyright © 2017 威海市安徽商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54815号-1

商会地址:威海市统一路405号(索菲亚酒店6021室) 技术支持: 力丰网络


威海市安徽商会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浏览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