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631-5231523
徽风皖韵
: 威海市安徽商会 > 徽风皖韵
返回上一页
安徽夏季节日风俗大全
2017-12-29 15:54:26

一、立夏节
  过了立夏节就已进入炎热的夏天了。皖西一些地方,村镇群众在这一天结伴游夏,到附近登山游乐,青年人更是竞跑看谁爬的快。大多数人都要在立夏这天称一下体重,到大暑日再称一次,酷热的夏天中,劳动任务又重,看体重会减轻多少。
  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禁忌成人和小孩坐门槛、床沿,更不能白天睡觉,说能免除疲倦病。
  立夏节令食品,皖西一带是竹笋烧肉,群众都要在这天中午加餐。竹笋烧肉为主菜,还配制多种荤素菜。迎夏后就投入紧张的劳动了,有的地方还要吃“立夏??”或“立夏糊”。
  二、药王会、华祖会
  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相传为“药王菩萨”的生日。皖西、皖中一带,集镇上的药店、医务人员和一些群众,都汇集做“药王会”。一般由大药店领头联合作会,在“药王”神像前摆各种供品,焚香点烛,正中还陈列上百种药材扎成的“百药亭”。如当地有药王庙,群众从四面八方赶到庙里来做会,都携带黄表檀香到庙中焚烧。相传药王有三个,是扁鹊、孙思邈、韦慈藏,这是民间崇奉的药神。
  有的地方是做“华祖会”,华祖即华佗,为汉末的神医。华佗出生于亳州,极受民间崇拜。与会者大多为妇女,在这时间内都到华佗庙烧香并求签,签上有处方,处方多为医治小病痛的中药。
  历史上的名医实有华佗其人,由于民间缺医少药,就把这几位名医神化了。
  三、端午节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与中秋、春节并称为三大节。又称蒲节、天中节、端阳节。端午节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日,其中有纪念历史名人的内容,也有民间防疫的活动。
   〔贴端午符〕
  皖中、皖南、皖西等地,端午前一二天,寺庙僧尼道士往往要给附近人家送端午符,符系木刻印于黄表纸上,有老人持剑形象,并有“五月五日午时姜尚在此诸邪回避”或“太公在此,诸邪回避”、“飞雄镇宅”等。到端午这天,家家都把符贴在厨房等屋内墙壁上。姜子牙为周初名臣,武王尊之为“尚父”,武王伐纣时,立过战功。“封神榜”这部神话故事说姜子牙封了神位,在民间流传很广,视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尚、飞雄)为镇魔驱邪的正直之神。
  皖西山区还挂钟馗像或蜈蚣图形。
   〔龙舟竞渡〕
  划龙船是端午节中普遍流行的民俗。凡有江河湖泊之处,在节日前后,各地龙舟竞赛,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传说是为吊念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龙舟竞赛也是体育活动,是舞蹈和锣鼓轰鸣的集体表演。
   〔吃粽子〕
  粽子为端午节的食品,传说是楚国屈原忧国之将亡,愤君主之昏庸,愤恨投汨罗江自杀,当地群众深爱屈原之刚直,为使蛟龙鱼虾不损害屈原的尸体,即自发纷纷地投粽子于江中以喂鱼虾,以此悼念屈原,此俗一直流传下来了。
   〔吃水果〕
  皖西六安舒城一带,有谚语说:“端午吃个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吃个桃,到老不用愁”。
   〔插艾悬蒲〕
  艾叶和菖蒲均为中草药,艾性温,有香味,并有去湿、暖肾、通筋、消毒、驱虫的功效。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首屋檐等处,插上艾和菖蒲,俗叫蒲剑、艾虎。淮北有民谚:“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王八盖”。端午节,妈妈和姨娘为小孩做“香包”,系小孩脖上或衣扣中,香包里有艾叶和白芷等香草药,挂在身上,异香四溢,小虫不敢近身。小姑娘们还将艾叶插头发上。菖蒲艾叶有挥发性香味,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卫生有作用。
 〔小孩节日装饰〕
  淮北一带,端午节那天,母亲用各色丝线合成彩绳,系在小孩手腕、脚腕和脖子上,叫“缚花线”,又叫“拴花线”、“长命缕”、“红耍线”。据说可防溺水。此线要到七月七才可去掉。并要扔到屋顶上,传说是让喜鹊衔去飞天上搭仙桥,好让牛郎织女会面。还有外祖父、姑母要用黄布为外孙和小侄儿们缝好肚兜、黄鞋,让他们节日时穿戴。肚兜和鞋上绣虎头及“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名为“避五毒”。年轻的姑娘将硬纸叠成棱锥形,内放白芷等香料,分别用各种丝线做成彩色粽,或用各种碎布做成“如意香囊”,内放香料,外缀“同心结”穗和其它饰物,分别赠送女伴,系内衣裤带上,名曰“送香包”。
   〔饮雄黄酒〕
  端午节,家家户户中午都要饮雄黄酒,有的人家还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肚脐处涂抹雄黄;有的地方,还在小孩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寓意“兽中之王”。蛇、虫、蚂蚁不敢侵犯,要保留三天时间,才将字洗去。有的地方,在端午节那天,房间打扫之后,特别是厨房内,要洒上雄黄水,这可以灭虫杀菌。用白酒浸雄黄,再泡上几块白矾,酒挥发后,成为雄黄矾。这种雄黄矾打湿后,涂在被虫蚊叮咬的皮肤上,能起消毒止痒作用。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曾起过灭菌作用。而按现代科学化验,雄黄是含有害物质硝、汞的矿物质,饮用对人体则是大有害处的。
   〔端午节节令食品〕
  全省各地,城乡都是在端午节吃粽子,粽为亲邻间馈赠的礼品。皖西怀宁一带还吃“端午粑”。这种端午粑用精面粉和酒酿,放青桐叶或荷叶上,经过发酵后蒸熟,甜美清香,别有风味。和县一带,节日中午饭,谓之“赏午”,要喝麦酒,吃鲥鱼、干鹅等荤食。中午时,插筷子于庭中,以验正午。当涂一带,吃粽子,还吃“五红”菜,就是虾子、黄鳝、咸鸭蛋、苋菜、雄黄酒。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炒蚕豆给小孩吃,说是“炒虫蚁”,小孩就不会被虫蚊干扰了。
   〔其他习俗〕
  端午节前,分居的儿子要给父母送鸡、鱼、肉、酒。女婿也要给岳父母送节礼,以示孝敬。有些地方,娘家要接已嫁女儿回家过节。已订婚的姑娘,亦由婆家接去过节,并赠送草帽、雨伞、毛巾、扇子等礼物。皖西、皖南一带,农村小学家长要给老师送粽子、鸭蛋等礼物,以示敬重师长。
  四、夏至
  此节传说不一,有的说是纪念“牛王”,有的说是“放牛娃节”。夏至前,放牛娃自动集中以土坯为“牛王”砌一座“牛王庙”。夏至节到了,养牛户都要办酒筵,在牛王庙前祭祀牛王。祭完后,将各家酒筵集中一起,各养牛户主人和众放牛娃席地而坐,就地野餐。并送放牛娃草帽及大幅布巾。放牛娃吃饱喝足后,在山岗上挑一个大土墩插满绿树枝,系彩绳,周围堆上干柴草,以预祝丰收年的到来。
  五、关帝会
  “关帝”是指三国时的关羽,是“桃园三结义”兄弟之一。皖西、皖中及淮北一带,民间常组织“关帝会”,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羽生日,就在这一天做“关帝会”。与会者多为乡镇手工业者、商贩和其他平民,这天焚香燃烛,向刘备、关羽、张飞三塑像礼拜。塑像前还陈列寿糕、寿桃、寿面及三牲供品。关帝会不请道士、和尚,不敲锣鼓,只在这天早、晚各烧香一次。头次为“颂德”,二次为“祝寿”,与会者自己醵资聚餐一次。
  六、六月一
  淮北一带,在六月初一这一天,许多农村家庭都要在家设坛祭祀亡灵。祭祀设在堂屋东间东北角,搭一灵棚,上缀红布条,叫“招魂幡”。传说是纪念元末刘福通所领导的红巾军在反元战争中死难的士兵和家人。
  七、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日,古称“天贶节”,民间称“长工节”和“曝书节”。又称“重阳节”,这天的民俗活动较多。
   〔晒水洗澡〕
  皖西一带地方,农村家庭用澡盆晒水为小孩洗澡,说洗了后一个夏天不生痱子、疖子。
  〔款待长工〕
  建国前,农村中地主、富农等雇长工耕种农田,在这天要殷勤款待。早晨吃油炸点心,午餐有酒有肉,并发长工澡巾,为七尺长的土布,另外,还有草帽和扇子,放假二至三天;如与长工不睦,即可辞退,也招待吃一顿有荤菜的午餐,谓之“洗腿”。
   〔晒书和衣物〕
  在这高温气节,阳光直射大地,在六月六这一天,群众利用太阳能曝晒棉被及衣物,晒线装图书,以防霉菌和虫蛀,谓之“晒霉”。这是一种卫生民俗。
   〔六月六食品〕
  淮北一带,许多人在这天吃炒面和红糖,忌吃汤面,祈求老天多下雨,使庄稼得丰收。
   〔其他〕
  淮北灵璧一带,出嫁的女儿和侄女,要买肉孝敬年满66 岁的父母或伯、叔父母,祝愿他们延年益寿。
  “六月六,猫和狗捺到河里浴”这是民谚俗语,儿童们在这一天要把猫和狗送到河里去洗澡。
  八、试新
  “试新”又名“吃新”,是皖西、皖中预庆丰收的节日。一般是选定农历六月逢卯的日子举行。“试新”本来是尝试新谷米的意思,可那时新谷穗尚未成熟,早稻也只是吐穗时节。人们在“试新”这天,只在田中抽出一、两根稻穗,插在堂屋的祖宗牌前,对祖宗和天地烧香;还要数一数稻穗的颗粒,以预测当年的收成。这天午餐要加菜,桌上摆满了鸡、鱼、肉、鸭等荤菜,还有米酒。全家尽情吃喝,以预祝丰收的到来。有的地方,“试新”是在开始收早稻之时,那天要做新米饭,要有荤菜和酒。有的还用新米磨粉,做“新米粑”,还馈赠邻居和亲友。
  九、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谓之“七夕”,又叫“乞巧节”。“七夕”民俗来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全省各地群众,在七月七日之夜,一些青年男女,特别是年青女郎,躲到豆棚瓜下,仰视夜空,悄悄地观望牛郎、织女相会,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姑娘们手持各色丝线、香荷包、手帕等物,在僻静处焚香供果,默默倾诉各人对爱情的夙愿。最后借上弦的月光,将丝线穿进绣花针孔,谁穿得快,就算学到织女的精巧手艺。这就谓之“乞巧”。这也是青年妇女的技巧竞赛与智力测验。
  十、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叫“七月半”、“鬼节”。实质上也是怀念祖先的节日。全省各地乡镇,在这天,家家户户要携带香纸、三牲和“钱兜”上祖坟祭奠祖先。“钱兜”是用白纸做的大口袋,把纸钱、冥币、金锭统统装入兜内,用浆糊封好袋口,在兜上写明祖先的姓名和儿孙姓名。如祖坟遥远,也可以在家门的路口焚烧。淮北许多地方,逢中元节要请道士做“盂兰会”,设道场,超度新丧的“亡灵”。新丧之家,亲友都来吊唁,携带“纸帛”、“金银山”、“灵屋”等吊礼。丧家要设宴招待。在举办“盂兰会”时,为超度溺水而死的,死者家属扎河灯一盏,灯为莲花形,点油灯或蜡烛,置木板上,顺急流而下,认为亡灵获得后,即可早日“超脱”,谓之“放焰口”。河灯叫“盂兰灯”。淮北一些地区,还有“请百客”的迷信习俗。“百客”指无后人的“孤魂野鬼”,于大门摆一酒席,放很多杯筷,烧纸钱。道士敲打法器,念经文。请“百客”赴宴。法事完毕,全家把酒菜吃掉,将方桌翻过来,燃放鞭炮。爆竹未炸完,即拿大扫帚扫去,谓之“善请恶送”。沿江当涂一带,这种类似的迷信习俗,谓之“烧羹饭”。供品为三茶、三酒、三荤、三素、三饭、三筷,全家肃立。把每样供品拈一点,洒上酒,倒地上,鸣炮结束。皖西一带,称此俗为“赈孤”。淮北那天还有“结鬼缘”习俗,妇女们以筲箕盛小女鞋一双置厕所边,烧银箔,迎“戚姑娘”,据传说为纪念汉高祖妃戚夫人。

上一条:

下一条:徽州方言介绍

咨询电话
0631-5231523

Copyright © 2017 威海市安徽商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17054815号-1

商会地址:威海市统一路405号(索菲亚酒店6021室) 技术支持: 力丰网络


威海市安徽商会
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浏览更方便